供給側改革實質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給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產生、輸出、執行以及修正和調整方式,按照市場導向的要求來規范政府的權力,更好地與市場導向相協調,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
而招標投標、政府采購等公共資源交易制度,通過為市場和社會主體創造平等競爭環境和提供更好的服務,利用市場和社會機制完善資源配置,是實現政府公共政策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在供給側改革的引領下,公共資源交易體制機制創新表現在交易電子化、信息一體化、服務標準化三個方面。
交易電子化
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第四次廉政工作會議上要求全程監控公共資源交易,交易平臺盡快建起來,今年6月底前各地區完成市場整合和平臺建設;電子系統盡快聯起來,力爭今年底前建成國家公共資源電子交易系統;交易數據盡快用起來,運用大數據加強監測并及時查處。
例如,改造提升各公共資源交易系統,推進電子招投標、電子競價、網上支付、計算機輔助評標、異地遠程評標等服務功能。取消現場報名環節,由潛在投標人從網上自行下載招標文件或資格審查文件。因特殊原因工程圖紙不能上網的,由潛在投標人在指定地點無記名領取紙質圖紙。
在開標系統中,實現投標文件網上加密上傳、開標現場解密、網上身份驗證、網上開標、網上評標結果公示;在評標系統中,運用數據一致性技術、數據快速核算技術、不平衡報價分析技術、投標文件雷同性分析技術、“暗標”評審技術、投標文件文字對比技術約束評標專家自由裁量權,有效防止串通投標、惡意低價搶標等違規違法行為的發生;交易監督管理系統,與紀檢監察的電子監察系統對接,達到監督全覆蓋;異地遠程評標系統,通過數字電路專線,實現各地交易中心之間遠程評標,實現全國專家資源共享,保證評標的客觀公正。
信息一體化
應用信息共享技術,實施基于互聯網的公共資源交易信息優化和功能組合,建立快速、及時、透明的信息傳遞和共享機制。信息一個平臺推送。打破地域限制和行業壁壘,建設全國統一的交易信息發布系統,鏈接各行業主管部門信息發布平臺、各交易平臺和法定的交易公告媒介,匯集和發布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
各類招標(采購)公告、中標結果公示、交易企業注冊的基本信息、企業參與交易活動的誠信信息等交易信息,統一信息發布口子,使信息高度融合,準確、及時、權威。社會各界可通過公共資源交易互聯互通服務平臺,對全國各地公共資源交易情況進行“一站式”共享和監督,擴大各類公共資源交易信息的透明度,增強市場主體公平有序競爭的充分性、關聯性和有效性。
服務標準化
緊扣國家公共資源交易平臺10月上線試運營這一契機,加快構建由服務基礎標準、服務保障標準和服務提供標準組成的公共資源交易服務標準體系,建立市場主體及第三方參與的社會評價機制。
關鍵是簡化交易環節。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市場要圍繞發揮市場和招標人的作用,區分不同項目投資來源,實施分類監管,放開部分非國有投資項目應招標控制;賦予招標人對專家評標的復核權,強化招標人的資格預審權和定標權;進一步放寬招標條件,簡化監管流程,將事前備案改為事后備案,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符合條件的項目推進批量招標和預選招標模式,轉變政府監管方式。
以交易平臺全面整合為推動,交易電子化進程持續推進,信息一體化水平顯著提升,服務標準化體系不斷完善,公共資源交易法制化規范化程度明顯增強,有效實現公共資源由行政配置到市場配置、由分散交易到集中交易、由傳統交易到電子交易三大轉變,提高公共資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使公共資源交易與經濟增長協同發展,為中國經濟實現中高速增長蓄積新的結構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