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傳統基礎設施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資產證券化相關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省級發改委于2017年2月17日前,推薦1-3個首批擬進行證券化融資的傳統基礎設施領域PPP項目,報送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證監會將共同努力,力爭盡快發行PPP項目證券化產品,并及時總結經驗、交流推廣。
根據財政部PPP中心數據顯示,在獲得國家多個部委支持的前提下,自去年來,PPP項目的入庫數量和入庫金額,均出現暴增。截至去年末,國內PPP入庫項目數量達11260個,入庫項目金額則突破13.49萬億元。其中,已簽約落地1351個,投資額2.2萬億元,落地率31.6%。
據數據統計,深市和滬市80家PPP概念股中,目前已有56家發布了業績預告。其中,44家業績預喜。而對于出現業績預喜的原因,多家上市公司提及了PPP項目所帶來的利好。
隨著被業內稱為“首單”的PPP資產證券化項目正式落地,有關今年將成為PPP項目落地年的說法,再次得到印證。
2月13日收盤,根據Wind資訊數據顯示,自上月17日至今,PPP指數已經上漲239.64點至2927.43點,漲幅達8.92%。業內猜測,此行情與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證監會聯合推動PPP項目資產證券化工作不無關系。
這預示著,有關PPP項目資產證券化的大潮正洶涌而來,近期更多有關項目的落地成為可能,并以此帶來對資本市場的深刻影響。多位受訪人士表示,其中影響既包含宏觀層面的PPP指數上漲,也包括對參與公司業績的提振。
不過,亦有PPP項目參與人士認為,上市公司參與PPP項目仍需要了解其中風險,量力而為,同時做好內部風控。
【擴展知識之PPP模式】
PPP項目繁多,結合中國的國情,PPP模式一般分為三大類:外包類、特許經營類及私有化類。
外包類PPP項目一般是由政府投資,私人部門承包整個項目中的一項或幾項職能,例如只負責工程建設,或者受政府之托代為管理維護設施或提供部分公共服務,并通過政府付費實現收益。在外包類PPP項目中,私人部門承擔的風險相對較小。
特許經營類PPP模式是當前中國軌道產業中,討論得最為廣泛的一種模式。特許經營類項目需要私人參與部分或全部投資,并通過一定的合作機制與公共部門分擔項目風險、共享項目收益。作為一種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模式,該模式下,政府能控制軌道交通這種準公益項目的所有權,又能提高服務水平,因此,收到政府和私營部門的極大關注。
私有化類PPP是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通過一定的契約關系,使公共項目按照一定的方式最終轉化為私人部門的一種PPP模式。私有化類PPP項目需要私人部門負責項目的全部投資,在政府的監管下,通過向用戶收費收回投資實現利潤。由于私有化類PPP項目的所有權永久歸私人擁有,并且不具備有限追索的特性,因此私人部門在這類PPP項目中承擔的風險最大。
從目前各類PPP相關文件的描述來看,國內正在推廣的PPP暫不包括私有化形式,以特許經營類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