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參加開標評標,或許會擔心暗箱操作,現在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競爭,程序規范嚴格,沒中標也心服口服。”日前,在安徽合肥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參加安徽大學公開數據庫競標的投標人潘群告訴記者。
改變源自何處?答案:深化改革,讓公共資源在陽光下交易。
支撐平臺基本建立、制度規范逐步完善、項目陸續進場交易……安徽省推進省級公共資源交易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今年前9個月,全省在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共完成交易項目4.5萬個,節約資金389.44億元,增值資金131.63億元。
服務標準化 避免自由裁量權的發揮,消除權力尋租空間
“沒想到中心服務這么規范。”11月4日上午,安徽合肥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候標大廳里,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有限公司地區助理戰君正在等候競標。雖然第一次來到合肥,他卻發現辦起事來得心應手,不同于在外地抱著標書來回奔波,這里的流程更加規范、辦事效率更高。
每個流程、每個環節的無縫銜接,得益于全省公共資源交易服務標準化的不斷推進。
什么是公共資源?主要指社會共有的、具有非競爭性或非排他性特點的一些資源,一般把政府采購、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等統稱為公共資源交易。但很長一段時間,公共資源交易市場暴露出管辦不分、權力尋租、違規操作等諸多問題,其不規范廣受詬病。“把公共資源納入統一的平臺進行集中公開交易,實現公共資源‘陽光交易’,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公共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是完善公共資源交易管理體制、健全現代市場體系的必然選擇。”省發改委公管辦有關負責人表示。
去年10月,省委、省政府決定對省級公共資源交易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大刀闊斧的舉措隨之而來,省公管辦和8個行業監管辦完成組建,安徽合肥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掛牌運行,省與16個設區的市共建交易平臺工作扎實推進,16個設區的市、61個縣先后完成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省市縣三級公共資源交易監管體系初步建立。管辦分離、分工明確、齊抓共管的新局面就此打開。有了統一性和標準化,實現平臺之外無交易,才能讓市場不受區域、行業限制,起到信息集聚、價值發現和陽光公開的作用。
“安徽合肥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作為全國首個省市合一的綜合性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涵蓋了政府采購、建設工程、產權交易、土地出讓等各類公共資源交易。”合肥市公管局市場管理處處長闞衛海說,交易中心構建標準化體系,避免自由裁量權的發揮,消除權力尋租空間。
今年1月至9月,交易中心累計受理項目7813個,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項目3310個,增加了74%,完成項目5560個,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項目1103個,增加了25%。
交易電子化 提高服務效率,降低市場主體交易成本
“網上商城電子競價采購從信息發布到中標結果公示只需5個工作日,比傳統公開招標20余天的采購周期,至少節約15天時間,提高了政府采購辦事效率。 ”安慶市公管局有關負責人說,為了解決數量眾多的小額采購項目效率低下問題,他們會同市財政部門,研制了網上“電子競價”采購系統,20萬元以下的小額政府采購項目,經市財政批準,由采購人直接登錄電子競價平臺公開發布采購信息,供應商直接在網上電子競價系統報價競爭,按照最低價中標原則確定中標人。
當前,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發展迅猛,信息技術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中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 “結合全省統一的電子政務平臺和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建設,為創新監管方式,構建全省公共資源交易監管聯動機制,我省正有序推進公共資源交易監管平臺建設,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要求,促進各類信息和資源的整合,構建 “互聯網+”監管模式,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公共資源交易全流程的監管和動態預警,不斷強化對權力運行的規范約束力,提高公共資源交易的質量和效益。 ”省公管辦有關負責人表示。
今年以來,全省各地公共資源交易服務機構積極探索運用科技手段,不斷優化交易流程,完善公共服務功能。許多地方取消了手工報名、人工發售招標文件、資格預審等傳統做法,實現了網上發布信息、業務受理、開標評標、費用支付,以及異地招標投標評標、計算機輔助評標、開評標現場全程視頻音頻監控、評標現場向投標人有限公開、投標人信用信息掛網公開等,積極推行招標文件示范文本,探索建設網上電子商城新型交易模式。“不僅實現開標前全程保密、規范資格條件設置和交易行為、減少了人為干擾、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效遏制了圍標串標、借用資質投標等違法違規行為。”安徽合肥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特邀監督員張滌西告訴記者。
從依托有形場所向電子化交易平臺過渡,不僅提高了服務效率,也減輕了市場主體交易負擔。
監管法制化 立規則引導市場行為,建立更完善的交易制度
日前,肥東縣東城新市鎮山水路等8條道路建設工程破土動工。在項目施工現場,挖掘機、推土機有序作業,運輸車來回穿梭,呈現一派繁忙景象。 “這項建設工程的控制價3.9億元,中標價1.6億元,資金節約率59%。 ”闞衛海介紹。
當前,市場主體競爭行為不夠規范,部分施工單位往往以一標多投方式提高中標幾率,一定程度上形成圍標串標。加上誠信體系尚未建立,部分地區招投標環節與標后實施環節的管理未能聯動,造成部分企業敢于盲目投標,甚至期望“低價中標、高價結算”。
“一方面需要用規則引導規范市場行為,另一方面也要用規則預防腐敗行為發生。”合肥市公管局有關人士說,“有效最低價”的評標辦法在這兩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為遏制圍標串標和惡意低價中標,合肥從2013年起施行了總價中位值評審辦法,今年以來又進行了動態調整,引導投標行為趨于理性,加大圍標串標的難度。同時注重發揮交易大數據的應用,建立中標價技術經濟指標統計發布機制,讓交易數據更好地發揮引導市場、服務市場的作用。
立規矩,建立更加完善的交易制度,對公共資源交易領域來說,永遠在路上。
去年以來,全國首部規范公共資源交易監管的省級政府規章 《安徽省公共資源交易監督管理辦法》,以及省級公共資源交易綜合管理辦法、省級公共資源交易目錄等一系列文件先后施行,為統一全省公共資源交易制度奠定了基礎。
今年下半年,安徽省啟動建立清理和規范招標投標有關規定長效機制工作,按照“誰制定、誰清理”的原則,各設區的市政府、省有關部門要對本地區、本部門發布的招標投標有關規定進行全面清理,堅決糾正通過規范性文件設置審批事項和收費項目、以備案名義變相實施審批、干預交易主體自主權、違法指定代理機構,以及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等行為,并對省市縣三級招標投標有關規定實施目錄管理,未列入目錄的,一律不得作為行政監管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