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av无码免费观,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亚洲国产精品视频

業內觀察

  • 當前位置:首頁
  • 業內觀察

國家電子招標投標試點巡禮——寧夏回族自治區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局

  • 來源: 中國招標投標公共服務平臺
  • 時間:2017-06-29

  一、基本情況

  2016年,國家發改委將寧夏列為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試點后,寧夏結合地域小、資源相對集中和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起步早、基礎實的特點,制定印發了《推進提升全區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實施方案》,明確7個方面17項工作任務,由自治區政府領導牽頭,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投入1814萬元,用于全區6個交易中心的信息化建設。

  工作中,按照國家發改委的有關要求,針對全區各市公共資源交易存在的條塊分割、封閉運行以及出現的圍標串標、虛假招標等問題,樹立了全區上下“一盤棋”的工作理念,提出了著力建成一流公共資源交易新平臺的目標,按照全區“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統一監管”的工作思路,以交易平臺信息化建設為抓手,全面打造全區“一網三平臺”、實行全區“三統一”的工作措施,即打造寧夏公共資源交易網和電子交易平臺、信息服務平臺、行政監督平臺,在全區統一交易規則、統一交易平臺、統一專家庫,有力地推動全流程電子化建設。

  二、主要做法

  1.統一平臺,夯實基礎。一是建立了全區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網。將5個地級市的公共資源交易網與自治區公共資源交易網整合,建立全區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網,各市發布招標公告、抽取專家等全部在“一張網”上進行,同時,第一批實現與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互聯互通,并成功與國家招標投標服務平臺、中國政府采購網、國家藥管平臺對接。二是建立了全區統一的電子交易平臺。將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政府采購、藥品采購統一納入公共資源電子交易平臺進行交易,其中,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藥品采購在省級平臺上交易。三是建立了全區統一的信息服務平臺。利用信息服務平臺為交易主體提供招標投標法律法規、交易信息發布、信用信息公示、招標投標動態、在線咨詢投訴、行政處理決定、數據分析等服務,滿足各方需求。四是建立了全區統一的行政監督平臺。聯通發改、財政、住建、國土、衛計、交通、水利、國資等部門監管系統,實現各行政主管部門的隨機監督、適時監督、回訪監督。

  2.統一規則,剛性運作。一是按照“誰制定、誰清理”的原則,對各地各部門自行出臺的83項制度規則進行了全面清理,通過合法性審查,提出廢止和修訂意見。針對當前公共資源交易涉及部門多、行業多、規則不統一等問題,制定《公共資源交易管理辦法》《專家庫管理辦法》《公共資源交易信用管理辦法》《公共資源交易目錄》等辦法,進一步建立了制度規則體系。二是嚴格執行國家和自治區公共資源交易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各行政主管部門、交易中心的各項管理制度,結合交易平臺信息化建設,把各項交易規則、制度和流程全部固化為計算機程序,最大限度地限制自由裁量權。

  3.統一建庫,資源共享。一是按照國家最新的專家分類標準,面向全區征集各行業評標專家,共征集評標評審專家5662人。二是將工程建設項目綜合評標專家庫和政府采購評審專家庫統一整合到自治區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并全面整合了自治區和市級專家庫,建成了全區統一的綜合評標評審專家庫,有效解決了個別地區專家不足和評標專家“老??汀?、“熟面孔”等問題。三是修訂了《綜合專家庫管理辦法》,建立專家信用信息庫和黑名單制度以及聯合懲戒機制,加強對專家的動態管理與培訓考核和準入退出。同時,建成了投標人、競買人信息庫、招標代理機構信息庫以及全區統一的交易主體信用信息庫,截止目前,共注冊完成投標人信息11358條,招標代理機構信息391條。

  4.全程電子,公開透明。土地和礦業權交易方面,2011年,寧夏在全國率先開發建設了集土地和礦業權為一體的網上交易系統,去年,又率先探索建立土地和礦業權交易集中報審系統,構建“一網式”全流程“電子服務+監管”新模式,實現了全程電子化交易。藥品采購方面,將招標公告發布、企業報名、資質審核、投標報價、開標評標、結果公示等業務辦理全部在公共資源交易網上完成,實現了藥品招投標全流程電子化。國有產權交易方面,建立了集產股權交易系統、實物資產交易系統、企業增資系統等八大系統于一體的國有產權交易系統,實現了全程電子化交易。政府采購方面,啟動運行政府采購“網上超市”,通過線上訂購、線下配送、合同履行和平臺監管的方式進行采購,實現了政府采購電子化、信息化。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方面,借鑒土地和礦業權交易、藥品采購、產權交易的成熟做法和經驗,招標公告發布、招標文件和相關資料下載、投標報名、保證金繳退等工作已在全區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上正式上線運行,網上開標評標工作正在逐步推進。

  三、取得成效

  一是推進了“放管服”改革。堅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主線,不斷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實現了“三減兩強一降”。即:減機構,全區各類公共資源交易機構精減了61個,減少近90%;減人員,全區各類公共資源交易機構人員編制減少近300個;減平臺,由原來6個中心6張網6個交易平臺整合為6個中心1張網1個交易平臺。強服務,依托“一網三平臺”,為各進場交易主體提供了全面、周到、便捷的服務;強監管,依托行政監管平臺,大大提升了監管效能。降成本,統一全區CA電子認證后,CA鎖的價格減少了600元,降低了63.16%,每年可為市場主體節約費用4800多萬元,實實在在為交易主體減了負、松了綁。

  二是方便了交易主體。依托公共資源交易網,集中發布全區公共資源交易各類信息,提供相關服務,方便市場主體開展交易;推行平臺使用“零收費”、CA認證“零障礙”、交易服務“零距離”的“三個零”服務,為各進場交易主體提供了便利;開通網銀在線支付和手機第三方支付,交易文件出售、保證金繳退等直接在網上辦理,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評標專家進行跨地區遠程異地評標,各行政主管部門通過監督平臺在線監督,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三是凈化了交易環境。對進場項目的開標、評標、定標等各個環節實現網上操作,實行全封閉電子化運行,營造了公開、公平、公正的交易環境。每項交易結果、交易各方主體和評標專家的信用信息等均在信息服務平臺上公布,做到了公開之處無保密。堅持過程公開與投標人、競買人信息保密相結合,做到了保密之內無公開。

  四是有效預防了腐敗。實行全程電子化交易,通過“制度+科技+服務”的方式,做到“網上全公開,網下無交易”,真正實現了制度防腐,科技防腐。將公共資源交易各項制度規則進行計算機編程,剛性運作,有效限制了有關部門和人員的自由裁量權,預防了圍標串標、虛假招標和領導干部插手招投標等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將公共資源監督平臺與相關行政監督平臺對接聯通,實行隨時在線監督,有效遏制了腐敗行為的發生。

  五是實現了“雙效益”。區市統一的“一網三平臺”,實現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監管、現場監管向智能監管的轉變,同時,也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雙贏”。經測算,全區開發使用一套交易系統,搭建一個交易平臺,避免了重復建設,節約的財政資金達3000多萬元;實行全流程電子交易,每年可減少交易直接成本約3.92億元,每年為交易各方降低交易成本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