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區一體全程電子化建設背景
按照《北京市整合建立統一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實施方案》(京政辦發〔2016〕9號)文件規定,北京市利用現有建設工程發包承包交易中心、政府采購中心、國有產權交易所、市政務服務中心等場所,建立了全市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依托北京交易中心整合建立了市公共資源交易建設工程分平臺,統一為房屋建筑、市政、園林綠化、鐵路、民航、軍隊等工程建設項目的施工、監理、重要設備材料采購招投標交易活動提供服務。
建設工程分平臺包括4個市級市場、17個區級服務窗口。各服務窗口分別隸屬于不同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分別開展工程招投標交易。從2006年開始,全市建設工程實現了同一個招投標系統統一操作,實現了政策法規、制度規則、交易程序、信息平臺、運行標準“五統一”,為市區一體全程電子化招投標奠定了堅實基礎。全市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以建設工程分平臺為源頭建立了工程質量安全全過程管理體系。
二、市區一體全程電子化建設理念
(一)發展戰略
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積極響應國家《“互聯網+”招標采購行動方案(2017-2019年)》,以電子化招投標平臺為核心和抓手,創新工程交易機制,優化公共服務形式,改革行政監督方式,強化場所、系統、服務三條主線建設,構建具備行業影響力的,數字化、專業化、區域化、品牌化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
(二)建設理念
全市21個場所統一推行全程電子化招投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與以往紙質招標相比,對于電子招投標系統設計、運維保障、協同管理均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北京交易中心根據以往電子化運行經驗,制定了“系統平臺云端化、業務操作智能化、行業監督簡勁化、服務支持在線化、運維保障預案化、過程督察制度化、系統培訓常態化、推廣模式靈活化”的建設理念。
(三)實施階段
北京是全國推行全程電子化最早的交易中心之一,在2009年開始推行電子化招投標;2014年按照《電子招標投標辦法》(國家發改委第20號令)三平臺分立思想將系統升級改造為“3+N”架構的全程電子化平臺。2017年4月1日起,大興、昌平、朝陽、順義四個區開展全程電子化招投標試點;6月1日起,海淀、懷柔、通州、豐臺四個第二批全程電子化招投標推廣區將正式上線;7月1日起,其他各區依法應當招標的項目將全面進行電子化招投標,全市建設工程項目將全面實現電子化招投標。
三、市區一體全程電子化主要做法
(一)搭建云平臺,奠定堅實技術基礎
北京交易中心為47個駐場監管機構、萬余家活躍企業、近萬名評標專家、八萬多名注冊人員提供招投標交易服務,是全國業務比較繁忙的交易平臺之一。北京交易中心為廣大用戶構建了電子化招投標服務的“云平臺”。各主體可以隨時通過網頁端、桌面端、移動端等設備,完成遠程查看、填報、上傳等操作,多終端之間隨時傳輸,信息和數據實現無縫同步對接。交易主體在填寫信息、制作標書時,通過使用自己云端存儲的相關數據信息,利用近似信息修改或點選云端鏈接就可快速完成相應操作,實現了文件、標書輕量化傳輸,既操作簡便、又減輕了云端設備和網絡的壓力。通過云計算、虛擬化等技術可以實現21個市場服務窗口業務全程電子化、網絡化、遠程化操作,業務辦理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維護成本明顯降低。
(二)簡化業務流程,提高公共服務效能
北京交易中心按照中央近期提出的“放管服”改革要求,從發展規劃、框架設計、技術標準、交易規則、安全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進行了科學優化、簡化、深化,在業務操作上做減法。一是在市場主體操作層面,轉變以往紙質招標思維方式,取消招標文件備案表等十余個不必要表格和用章;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19號)等文件要求,取消部分登記和備案事項。二是在業務辦理層面,將原有受理、審查、決定、告知四個環節進行系統升級改造,通過系統“智能受理、智能告知”方式簡化服務人員業務辦理,通過“審查留痕、智能決定”方式簡化監管人員業務操作。三是在招投標流程層面,以監理招標為試點,將全部管理事項改為即時辦理,將自行招標條件、資格預審文件、招標文件招投標情況書面報告、合同備案等事項調整為告知性備案,實行下載即報名、壓縮投標文件報名時間等簡化招標流程方式,監管方式主要采用抽查、受理舉報投訴、違規處理等方式。
(三)優化資源配置,做好運維保障
隨著電子化招投標的推廣,交易主體對物理場所的依賴逐漸減弱。北京交易中心適時做出戰略調整,實現“以場所服務為核心”到“以電子化招投標平臺為核心”的轉變,并從中心全局統籌信息化建設和管理工作,給予信息化建設更多資源傾斜,確保交易運行平穩順暢。一是建立符合網上交易習慣的咨詢服務體系。將信息咨詢、業務咨詢等分散的服務資源整合起來,利用咨詢電話、在線客服、手機終端等先進服務手段,通過不斷優化服務內容和形式,將適用于電子化招投標交易咨詢的服務模式固定下來,形成市區一體集約化咨詢服務體系,持續提升服務標準和水平;二是建立開評標重點環節應急保障體系。將開評標環節電話咨詢、網絡支持、硬件支持、軟件支持、現場支持等統一納入應急保障體系,通過巡檢、值守、遠程協助、地勤支持等方式,將故障修復、功能調整、應急處理等情況壓縮到最短時間,將保障服務覆蓋到包括21個服務窗口、以及隔夜評標在內的所有開評標時間;三是建立市區協同一致的硬件保障體系。通過制定《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建設工程分平臺服務窗口電子化招投標場所建設參考標準》,為各服務窗口提供網絡專線、交換機、防火墻設備、遠程維護設備等平臺支撐硬件設備,其余各項設備、環境條件需由各單位自行調配解決,既明確市區兩級硬件維護職責,又強化了協同工作效能;四是建立信息化技術持續提升的保障體系。完善自行維護和委托開發的混合技術支持模式,引進高技術人才,改善信息人員層次結構,加大績效考核激勵力度,加強新技術、新模式研發和投入力度,提高中心應對風險能力。
(四)強化督察考核,確保服務標準落實
市區一體全程電子招投標推廣工作列入了北京市住建委重點工作,由分管領導負責,與各服務窗口的上級行業行政主管部門簽訂《電子化招投標推廣目標責任書》;由市交易中心成立電子化招投標推廣專項工作辦公室,負責市區一體全程電子招投標推廣工作,確保責任監督落實到位;專項辦公室會同相關行業行政主管部門通過定期巡查、隨機抽查、重點檢查“三位一體”相結合的方式,結合社會舉報投訴情況,對各服務窗口電子化招投標推廣工作進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通報各服務窗口及其上級行業行政主管部門,不合格者暫停交易平臺使用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