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購嚴重違法失信“黑名單”設立一年多來,數百家違法失信企業被曝光,其中,自2015年至今被各級財政部門處罰的企業共144家。業界普遍反映,這一公示機制提升了行業正能量,有效引導行業走向良性競爭。
被罰“入黑”企業:政府采購供應商為主
據了解,2014年年底,財政部決定參與多部委開展的不良信用記錄聯合發布活動,啟動建設“政府采購嚴重違法失信行為記錄名單”專欄,在中國政府采購網上集中發布全國政府采購嚴重違法失信行為信息記錄。2015年2月,財政部首次正式公布該“黑名單”,集中曝光全國59家代理機構、252家供應商的嚴重違法失信行為和被處罰情況。此后,各省級財政部門也承擔起本省政府采購嚴重違法失信行為信息記錄的發布管理工作,陸續在“黑名單”上公布本地政府采購嚴重違法失信行為信息。
截至2016年3月25日,“黑名單”上共有292家政府采購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在列,其中,于2016年受各級財政部門處罰而“入黑”的企業共22家,占7.5%,2015年受處罰的122家,占近42%,兩者數量達144家,占總數的近半,其余148家為2015年之前受處罰的。此外,已有部分“入黑”企業因處罰期限屆滿,相關信息記錄從專欄中刪除,退出“黑名單”。
《中國政府采購報》記者對“黑名單”上2015年至今受處罰的政府采購嚴重違法失信信息進行了統計,分析后發現,其中的“入黑”企業以政府采購供應商為主,144家嚴重違法失信企業中,供應商達139家,占總數的96%以上,還有5家為政府采購代理機構。另外,從處罰的執法部門看,由財政部執法對其進行處罰的企業共7家,近總數的4.8%;由省級財政部門執法對其進行處罰的共18家,占12.5%;其他119家企業均是受各市縣財政部門處罰。
業內人士表示,政府采購領域嚴重違法失信的企業被陸續曝光,震懾了相關企業,提升了行業正能量,引導行業走向良性競爭,有效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規范政府采購市場主體行為,維護政府采購市場秩序。此外,統一的曝光平臺,方便各方查詢相關信息,同時相關企業的企業名稱、企業地址、嚴重違法失信行為的具體情形、處罰結果、處罰依據、處罰日期、執法單位等信息都被一一列明,這也便于各方準確了解信息,打破了以往政府采購領域懲戒的“信息孤島”,有助于政府采購領域真正實現“一地被罰,全國禁賽”,有助于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政府采購市場體系的形成。
被罰“入黑”原因:多為非法手段謀取中標
企業究竟干了什么被列入“黑名單”?《中國政府采購報》記者從這些政府采購嚴重違法失信信息中找到了答案:供應商多為提供虛假材料或惡意串通等非法手段謀取中標被罰,而代理機構受罰主因則為招標文件不合法。供應商是“黑名單”中最主要的嚴重違法失信企業。2015年至今受處罰的139家供應商里,大多都是因非法手段謀取中標被罰。與供應商相關的嚴重違法失信行為記錄中,數量最多的違法失信行為是提供虛假材料謀取中標,其次為惡意串通謀取中標,這兩項問題占到90%以上。此外,還存在無正當理由放棄中標、不能提供符合條件的商品、未按規定對中標項目進行分包、以不正當手段謀取投訴證明、涉稅違法等問題。
從被罰金額看,在被列入“黑名單”的供應商中,沈陽天航電氣設備工程有限公司因提供虛假合同謀取中標而被處以“中標結果無效,作廢標處理,處75068.98元(采購金額千分之五)的罰款,列入不良行為記錄名單,一年內禁止參加政府采購活動”,為2015年度供應商罰款最高紀錄。除此之外,處罰上萬元的企業僅有4家,分別為深圳市金然酒店用品有限公司、深圳市雅朵家具織品有限公司、深圳市美之倫布藝軟裝有限公司、深圳市杰力優建筑裝飾材料有限公司。這4家公司因串通投標而被罰款6.8萬元,兩年內禁止參加深圳市政府采購活動,并被記入供應商誠信檔案。
政府采購代理機構2015年至今被列入“黑名單”的數量不多,僅有5家,受罰因素較多,但主要集中在招標文件不合法方面。其中,江蘇蘇美達集團有限公司因招標文件設置供應商注冊資金限制條款、招標文件指定品牌、未從財政部門設立的政府采購評審專家庫中抽取專家被財政部警告并一年內禁止代理政府采購業務;上海機電設備招標有限公司因單一來源采購活動中項目公示金額、成交通知書金額、實際簽訂合同金額不一致,且成交通知書金額超過采購預算金額,以及招標文件對供應商設置行業會員資格限制條款被財政部警告并一年內禁止代理政府采購業務;農業部工程建設服務中心因招標文件未落實《政府采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暫行辦法》第3條和第5條的相關規定被財政部處以一年內禁止代理政府采購業務的處罰;北京方正聯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因未按照政府采購法的相關規定組織政府采購活動被財政部處以三年內禁止代理政府采購業務的處罰;陜西正大招標有限公司因未依法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發布該政府采購項目的信息,被青海省財政廳處以5000元的罰款,并在1年內禁止其代理政府采購業務。
被罰“入黑”依據:《條例》出臺后顯威
“黑名單”中的企業究竟違反了哪些法律法規呢?記者發現,違反政府采購法、各類政府采購部門規章及政府采購地方性法規等是企業受罰并被列入“黑名單”最主要的原因。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也成了一些企業違法行為的受罰依據。
分析2015年至今受處罰政府采購嚴重違法失信行為的“處罰依據”內容,共有110條涉及政府采購法,這也意味著近一年多來被列入“黑名單”的企業中有近76%都違反了政府采購法。同時,也有不少企業違反了《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政府采購供應商投訴處理辦法》《政府采購非招標采購方式管理辦法》等政府采購部門規章制度。此外,深圳市擁有全國第一部政府采購地方性法規——《深圳經濟特區政府采購條例》,因此也有一些參加該市政府采購項目的供應商因違反該法規受到深圳市各級財政部門的處罰。
除上述法律法規外,違反《條例》也是部分企業被列入“黑名單”的重要因素。據了解,《條例》在質疑投訴、監督檢查和法律責任等三方面作了大量規定,完善了違法責任追究制度,加強了政府采購法的執行力和約束力,改善了政府采購監督執法環境。自2015年3月1日施行以來,各級財政部門對政府采購活動中的各類違法失信行為,按照《條例》有關規定進行嚴格執法、監督問責、失信懲戒。如北京捷盛依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天津工業大學氣溶膠測試系統等采購項目中,未經允許擅自竊取中標候選供應商投標文件副本,并將其中部分關鍵內容作為投訴證明材料。對此,天津市財政部門根據《條例》第73條規定,對供應商作出“列入不良行為記錄名單,1年內禁止參加政府采購活動”的行政處罰決定,相關處罰信息已依法發布在“政府采購嚴重違法失信行為記錄平臺”上。這也是《條例》實施以來,該市依據其規定對政府采購供應商作出的首例行政處罰。
據記者對政府采購嚴重違法失信信息記錄的統計,《條例》實施一年以來,各級財政部門依據《條例》對12家企業進行了處罰,并將其列入“黑名單”。這表明,《條例》作為行政法規,在維護行政法律制度方面,以及對政府采購違法行為處理的實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