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7日正式上線運行的寧夏政府采購公共服務平臺引起了不少同行的關注,作為一個集監管與操作于一體的政府采購工作平臺,寧夏這個平臺名稱中的“公共服務”四個字吸引了記者的眼球。這個定位為“服務”的平臺上線運行后,為寧夏政府采購工作帶來哪些便利?日前,政府采購信息報/網記者專采了寧夏回族自治區財政廳政府采購處處長何楊。
“對于政府采購的監管,我們一直致力于把好事前公開關、事中監督關、事后跟蹤關,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督制約機制,推進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何楊如是說。據他介紹,寧夏區本級原用的信息管理系統存在四方面的問題。其一,業務單一,不能實現整體管理。財政部門申報采購計劃、資金撥付、代理機構招投標分別使用各自獨立的系統,造成預算與計劃脫節,計劃與招投標脫節,招投標與資金支付脫節;其二,各個系統相關信息重復錄入,工作量大;其三,數據分散,信息不對稱,造成政府采購管理部門管理難度增加。其四,系統使用年代久遠,功能弱化,不能很好地適應現有的政府采購活動的需要。
“為此,我們在充分調研后,確定建立了一個規范高效、協調運轉、公開透明、社會化的政府采購公共服務平臺。”據何楊介紹,網站主要分為新聞動態、采購計劃申請、網上超市、政策法規、違規處理、下載中心、案例分析、監督反饋、專家庫、供應商庫、代理機構庫等子欄目。全方位展開自治區政府采購的監督、管理、服務職能。該平臺主要有四大特點:
一是統一登錄用戶及規范組織機構標準。遵循財政數據標準規范,同一用戶及組織機構,能無縫地實現系統間的接口數據傳遞。特別是單位預算、單位集中支付結算接口。
二是建立公共基礎數據庫。通過對地市(縣區)采購人庫、供應商庫、商品庫、專家庫、代理機構庫的公共基礎數據庫的建立,突破數據共享的“信息孤島”問題,改進行政監督,加強效能監察。
三是設計數據交換接口。為減少政府采購業務的操作用戶在多個平臺上重復錄入操作,與相關的業務系統實現安全的接口對接,整合與中國政府采購網接口、地市政府采購網上超市接口、地市財政一體化平臺系統接口、地市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局電子招投標等系統交換數據的接口。
四是建立統一門戶。寧夏政府采購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內外網的融合,整合從采購指標控制、計劃管理、執行采購、合同公示、驗收、支付的一整套政府采購業務功能。實現各業務系統的統一單點登錄和信息發布。
據了解,系統經過兩個月的運行,各采購業務功能全部走通,完成采購計劃填報475條,生成訂單135個,產生合同與驗收報告分別為29個、27個,發布公告225個。專家603人、代理機構139個、供應商4276家(其中超市供應商80家)。
何楊表示,平臺運行以后網上超市運作有序。通過公開招標網上超市第一批商品廠家,目前網上超市的廠家33家,供應商為80家,包括辦公設備、計算機、打印機、復印機等18類商品,商家商品達4409件。
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財政廳了解到,寧夏政府采購公共服務平臺提高了辦公效率。實現了采購計劃申報、資金撥付、代理機構計劃接受及招標公告發布等三個系統相互關聯,減少了各系統相關信息的重復錄入,資金結算不再需要采購計劃單、合同、驗收報告及資金結算表等紙質材料,提高行政辦公效率。并實現了代理機構、專家、供應商的網絡注冊,使政府采購各類當事人辦理事項更快捷、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