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招標投標協會副會長 李小林
市場一體化和信息一體化的緊密關聯性雖然是一個基本常識問題,卻是長期困擾招標投標市場健康發展,以致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計劃經濟規則要求信息資源按行政系統、區域和層級分割配置,滿足具有行政隸屬關系的主體中穩定、暢通、縱向銜接;市場經濟規則要求信息資源按公開、動態、對稱的要求共享,滿足自愿供需關系的主體中自主、充分、橫向對接。這就是市場經濟環境下,電子商務風起云涌的主要原因。
因此,建立公開、動態、對稱的招標投標市場信息一體化共享體系,才能適應招標投標市場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一體化融合要求,而且,市場開放的一體化程度取決于市場信息共享的一體化程度。
一、市場信息與市場行為的關系
我們常常說,規范的招標投標市場秩序取決于完善的市場法律體系和行政監督體制;取決于有效的行業誠信自律和社會公眾監督機制;取決于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和法律素養。然而,道德水平、法律素養、誠信自律、法律體系、行政監督和公眾監督的理想成效都必須依賴于一個公開、動態、對稱的市場信息一體化共享體系。招標投標市場的一系列違規無序現象大多數與傳統媒介信息受地域、行政、時間的分散、分割限制和由此造成市場信息不透明、不對稱、不及時,以及獲取和反饋信息不平等現象存在直接或間接關聯。
1、市場違法失信行為與主體信息不透明直接關聯。當我們面對:許多規避招標、虛假招標、不當干預、串標圍標、低價惡性競爭、惡意投訴以及腐敗交易等違法、失信行為,以及“只買貴的不買對”的政府采購案例束手無策時,我們是否想過,如果構建一個在政府和社會公眾共同監督下,全面、客觀、準確、動態記錄和公布招標投標項目交易主要環節,以及交易主體及從業人員市場行為信用的全國招標投標市場信息一體化公共服務平臺體系,那么,行業、企業和個人誠信自律意識和社會公眾鑒別、監督的能力必然會大大提升。弄虛作假、腐敗交易、違法失信等行為一定因為動態開放、透明共享的市場信息、足夠充分競爭的交易主體和剛性、規范的交易流程,而得到有效的遏止、約束和懲處。
2、市場主體信息透明的范圍必須與主體活動的范圍對稱適應。當我們面對:企業跨地區、跨行業的大范圍流動經營時,由于市場沒有能夠在企業相應活動范圍內全面、客觀、權威、及時地記錄和共享企業經營專業范圍、資格、規模、要素能力、業績、信譽等應當公開的基本信息,市場環境對企業就必然產生不了解、不可靠、不信任的感覺,企業和從業人員誠信自律意識、合同的約束力以及社會監督的效果必然大大降低。于是,一方面,項目招標投標中偽造企業身份、資質、要素能力、業績、信譽的行為就有機可乘;項目投標文件無懈可擊的承諾演變成合同履行現場“無計可施”的案例屢見不鮮;另一方面,地方、部門相關行政主體就有足夠理由要求企業層層申報登記、注冊、核準、備案,甚至扣押其原始證件,依賴行政手段監督控制和指導協調企業行為。同時,這種行政控制手段又為地方和行業保護,以及為虛假招標、串標圍標行為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和更便利的條件。因此,如果建立一個能夠滿足市場主體全國活動范圍的信息一體化公共服務平臺體系,能夠全面、清晰、準確、動態地反映企業在市場中的身份、形象、能力和行為,必然促進企業主體及其從業人員誠信自律意識、合同約束力和社會監督能力的提升,從而,采用過多行政手段監控企業微觀行為就會因此失去存在的理由,由此相關的弊病就會逐步消除。
3、市場主體信息共享體系終將逐步取代企業資格準入審批制度。當我們面對:建筑業企業借用資質、掛靠投標,違法轉包現象屢禁不止,在責怪企業不守法、不誠信的同時,是否應當反思:現行建筑業企業資質實行封閉、統一、靜態、剛性的行政審批管理制度已經無法客觀、準確、及時地反映建設市場和企業開放、多元、動態、流動以及一體化融合的實際需求。企業行政許可經營的專業、技術等級、規模、范圍和數量的剛性結構比例明顯不能適應市場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持續調整升級并由此決定工程建設項目的專業類別、等級、規模、數量和區域結構快速、持續的動態需求比例;也無法充分體現企業生產要素跨行業、跨地區的準入、流動、退出,以及優化重組、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規律要求。“只進不出,只上不下,不斷擴張”的企業資質審批管理辦法事實上極有可能成為保護落后企業生存、阻礙市場要素流動重置和優秀企業發展的單向閘門,并成為市場惡性和不正當競爭的重要誘因。同時,封閉式的企業資質審批和信用評價辦法無法有效防止和杜絕申請人偽造資信業績等弄虛作假行為。
因此,我們應當考慮改革建筑業企業資質審批和信用評價的封閉、統一、靜態、剛性的辦法,構建一個在政府和行業指導、監督下,公開、客觀、動態記錄和公布企業以及從業人員經營專業、范圍、規模、職業資格、要素能力、業績、信譽等基本動態信息的全國統一公共服務平臺體系。招標人完全可以從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獲取潛在投標人相關信息,并根據行業發布的企業資格能力和信譽分類標準,選擇專業評估機構評判潛在投標人的資格能力、信譽的類別等級和潛在風險是否滿足招標項目需求;企業也可以定期委托專業評估認證機構評判和發布自身資格能力和信譽的類別等級,供市場相關主體參考。企業從業資格從行政審批許可逐步改為市場信息公共認可,必將促進企業生產要素的市場動態調節、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并真正體現招標投標制度優勝劣汰的根本宗旨。
4、市場信息共享體系必將改進和完善招標投標監管制度。當我們面對:暫時無法改變現行招標投標監管制度中各自為政、條塊分割、監管合一,以及監督行為的同體性、單向性、封閉性、隨意性、滯后性的現狀,我們應當思考,以信息科技促進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完善。首先建立一個滿足行政主體與市場主體共享招標投標市場信息和依法實施行政監督的公共服務平臺。那么,在市場信息透明、動態、共享、多方位對比以及社會公眾的全方位監督和促進下,招標投標市場被行政部門條塊分割、封閉保護,各自為政的現象一定會逐步弱化,各部門和地方規則的不必要差異就會逐步縮小,行政監督的方式必將逐步向綜合、實時、高效和依法規范的方向轉變。
二、結論與對策
終上所述,建立招標投標市場信息一體化共享體系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和招標投標市場一體化發展的共同選擇,是電子信息可以突破傳統媒介信息受地域、行政、時間分割限制的固有特性優勢,與招標投標市場開放統一、公開公平、動態融合的特征要求,以及我國地域廣闊、行業和項目眾多,且長期行政分割的特殊情形,這三者相互結合的必然趨勢,對于招標投標制度及其行業的健康、科學發展具有決定性促進作用。這也是推行電子招標投標最根本的原因和最主要的作用。
因此,國家發展改革委根據中央部署,聯合有關部委并委托中國招標投標協會組織專家已經完成了《電子招標投標辦法》(初稿),和《電子招標投標系統技術規范》(初稿)。電子招標投標制度的建立將為全面實施電子招標投標,規范電子招標投標系統項目交易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的性質、定位、功能、建設和運營方式、主體條件等,提供一個總體規劃思路、技術和管理依據。其中,公共服務平臺在規范招標投標市場秩序,推動建設市場信息一體化共享體系中將擔當特殊的使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它將為招標投標交易活動及其相關市場主體、監督管理機構、從業人員和社會公眾提供市場信息一體化和全方位服務,至少包括以下的信息動態服務功能。
(1)政府和國有資金項目概況以及實施情況通告;
(2)項目招標公告、評標和中標結果公示;
(3)市場主體和從業人員經營專業范圍、規模、職業資格、能力業績、信譽的記錄和驗證;
(4)法律法規、政策、標準規范公告;
(5)評標專家庫及其培訓、抽取、考核;
(6)行業技術經濟指標、參數等數據信息和統計分析;
(7)行政監督以及投訴舉報服務。
電子招標投標公共服務平臺將遵循政府主導,標準統一,相對集中、共建共享的原則以及電子招標投標系統的總體規劃、管理制度、行業技術標準規范的要求建設和運營,形成覆蓋各行業,地方,分三個層級的全國信息網絡平臺體系,為此應當特別注意平臺的系統化、一體化集成服務要求。
1、公共服務平臺應該分層次、分步驟推進,預留發展空間,逐步完善,保證各個階段、各層級公共服務平臺之間以及與項目交易平臺之間信息統一對接,交互暢通、高效、安全、可靠;要防止因管理、技術和利益壁壘而形成“信息、資源和應用孤島”,避免無秩序、無標準重復建設,造成今后付出沉重的代價重建和整合。
2、公共服務平臺必須與各項目交易平臺互聯互通,并按技術標準規范交換信息,但兩者的服務功能必須逐步分離并正確定位。交易平臺直接為項目招標投標交易提供信息服務,具有競爭性、有償性、專業性和單一性服務特征,應由符合條件的法人組織按照有關規定自主建設和運營;公共服務平臺主要為各項目交易平臺、市場主體和全行業提供招標投標信息共建共享和公眾監督服務,具有公益性、共同性、綜合性、重復性服務的特征,應有政府、行業組織或聯合其他有關組織按有關規定建設和運營;
3、公共服務平臺應該圍繞招標采購市場主體、客體和各相關監督機構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和多層次的信息服務集成。應當以提供項目招標采購全過程服務為核心,為項目前期準備和后期合同履行的全過程提供系統化信息聯動服務;為全方位動態跟蹤反映市場主體身份、資格、能力、業績、稅務、信譽等應當公開的基本信息提供相關集成服務。
全行業應當形成共識并積極響應,為構建招標投標市場信息一體化共享體系,推進招標投標市場一體化融合發展共同努力!